失智症十大警訊
失智症10大警訊 家人要警覺
圖‧文/陳維均
「醫師,我爸爸最近幾個月變得很容易擔心害怕,只要我們一離開身邊,不是頻頻走出門看人回來了嗎?或是打電話問什麼時候回來,其實我們才出門不久。」
「他每次去公園散步回來,不是掉枴杖,就是掉雨傘或外套,提醒他不要再丟三忘四,他就大發脾氣,舞刀弄棍,全家人都壓力好大,他是不是精神有問題?」一名72歲的老先生在兒女陪伴下就醫。
經過仔細檢查和評估之後,發現這位罹患了失智症,伴隨有行為及精神症狀,幸好他願意就醫,及早治療,減緩病況惡化。

|
▲長輩出門常忘了把傘、外套帶回家,應該不只健忘, 家屬要提高警覺,最好陪同就醫;圖為情境照。(照片提供/陳維均) |
失智症是腦部神經的一種進行性、退化性疾病,臨床症狀為認知功能受損(記憶力、定向感、語言、計算、判斷力、抽象思考等),可能伴隨情緒、妄想、幻覺等干擾,逐漸導致其日常生活功能受損而無法運作。
隨著台灣進入老年社會,失智症患者的比率增加,通常患者都不承認自己有問題,兒女可評估長輩的心智行為,有異狀趕快陪同就醫。
◎失智症的10大警訊包括:
●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。
●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。
●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。
●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。
●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。
●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。
●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。
●判斷力變差或減弱。
●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。
●情緒和個性的改變。
失智症的治療重點在預防,但如進入失智病症則需積極治療,期能延緩發病年齡及疾病進展。
◎預防方面,可多注重以下兩大類:
●保護因子:多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、緊密的社群關係、每週至少運動3次,多吃高纖、全穀物、高不飽和脂肪酸油脂、堅果食物。
●避免危險因子:抽菸、過度飲酒、肥胖、三高(高血壓、高膽固醇、高血糖)、憂鬱、壓力、頭部外傷、長期接觸重金屬或有毒化學物質。
一旦被診斷為失智症,則要積極治療,一般有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方式,醫師會視患者病情作適當的醫療,對失智症伴隨行為精神症狀者,會使用抗鬱劑或抗精神病藥等。
家人須特別注意藥物造成的副作用,以讓醫師調整更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。
(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)